活動日期: 2025/04/22(二)
時間:2025/4/22 (二) 19:00-21:00 認證時數:0小時
地點:達賢圖書館4樓 創意展演室
承辦單位:學務處
聯絡人:楊珮琪 0229393091分機67030
聯絡人:楊珮琪 0229393091分機67030
E-mail:isrc@nccu.edu.tw
講座姓名:巴清雄 Rungudru Pacekele
講座現職: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隨著氣候變遷的惡化,永續發成為全球高度關注的議題,面對瞬息萬變、來勢洶洶的自然環境,久居於此座島嶼的台灣原住民族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傳統智慧或許能夠為我們帶來些許啟示。而此次的講座我們榮幸邀請到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巴清雄副教授來為我們分享。
▍講者簡介
巴清雄,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其主要研究在魯凱族社會文化、文化資產及民族植物與社會應用等。目前致力於研究魯凱族傳統農耕制度與生態環境、社會文化關係以及生態觀光,尤其關注在氣候變遷下,原住民傳統農業適應韌性以及作物多樣性保存議題。
▍活動緣起與內容
「雲霧山林黃金城:魯凱族霧臺鄉小米復耕與創新計劃」為中山大學的大學社會責任(USR)種子型計畫,計畫負責人便是出生於霧臺鄉的魯凱族人巴清雄老師。2009年莫拉克風災之後,霧臺的族人們被迫遷居,面臨生活、產業與文化方面的適應與挑戰。而巴清雄老師欲以原住民糧食作物「小米」為核心,重新實踐「在地連結」、「人才培育」,帶領大學生與部落族人一同推動魯凱族傳統農業文化復振,締造「小米復耕」行動嶄新開始。其不僅是對「小米」的復育工程,更是族群文化的復甦之路。
如今也已取得階段性的成果,計畫亦相應升級為「作為NATIVE博物館的霧臺-原民社會自然文化共構之永續學習計畫」之萌芽型計畫,不僅強調跨學科的整合,更串聯 Nature、Art、Technology、International、Venture、Education等六大面向,整合為「NATIVE 文化生態博物館」,旨在協助整體霧臺加入世界文化遺產潛力點。
此次的講座活動將著重於前述計畫介紹,巴老師將與政大同學們分享計畫的緣起與發展,以及至今的進展與階段性成果。藉由老師的經驗分享,使大家得以了解復育傳統作物與保存生物多樣性之重要性,讓原住民族傳統文化得以綿延。且隨著氣候變遷的加劇及國際社會對永續發展的重視提升,身處台灣的我們不妨借鏡原住民族與自然共生的智慧,讓我們得以繼續安穩地生活於此,強化應對自然災害的韌性,也是尋回屬於我們的文化根系。
▍活動流程
18:45–19:05 報名者入場
19:05–20:45 講者分享
20:45–20:55 Q&A環節
20:55–21:00 大合照
*本場活動由政大學生會學術部、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搭蘆灣社共同合辦